免責聲明
本部落格資料為網路資訊收集整理,僅供參考用途,並不代表醫師、治療師、護理師的專業意見。如需尋求醫療診斷,請向專業醫護人員諮詢。本部落格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目前分類:寶寶照護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子們終於度過忙碌的期中考,而我們大人也能稍微喘口氣、放鬆一下。回想準備考試時總是有不少的讀書計畫,但計畫總趕不上變化,本來以為時間管理非常恰當但最後仍覺得時間還是不夠,不知道是「我們管理時間,抑或是時間管理我們?」

父母總是督促孩子「快點把功課做完」、「快點把晚餐吃完」、「快點洗完澡」… 希望能壓榨出更多的時間來做評量、寫測驗卷,於是「快點」便成為每個家長的口頭禪。可是真正的「時間管理」難道就只是為了增加速度、提早完工,變成一個與時間賽跑的夢靨嗎?曾有學者明確地指出:「管理時間最終的目的不為了效率,而是為了要有美好的結果」。因此,如果「快點」的結果是把身體健康搞壞、生活學習範圍變的狹隘,這就不是「時間管理」的目的。

讓孩子把「時間管理」的能力養成,對於日後的獨立自主是有所助益的。我們可藉由先幫孩子準備手錶,讓他們對時間有所認識;再來建立部分常規如幾點前就寢、功課做完才能玩等,逐漸培養生活的自律性;最後,有了生活自律,大人便要開始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當然剛開始可以在旁予以協助,因為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永遠生活在別人的規劃中。

「時間管理」是個大工程,但是我們若將它分割成幾個子計畫,便可以築夢踏實。父母的角色需要從一開始「支配者、計畫者」轉換成「協助者、傾聽者」,而孩子的心境亦須由「被動執行者」成熟至「主動規劃者」。如此一來,「時間管理」不再是親子間巨大的麻煩與難題了,反倒是親子間最好的機會和溝通橋樑。

 

作者:臺安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出處:臺安醫訊第178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少子化,每個嬰兒都是家中的寶貝,大家輪流抱都時間不夠了,所以「爬」的機率也相對變少了。很多的小寶貝幾乎都跳過「爬」,直接就「站」,甚至很快就學會「走」。「爬」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似乎是越來越陌生,也越來越不重要。然而,「爬」不只是用來移動身體,更是學習如何協調運用手腳的關鍵時期,身為父母的我們可千萬要注意。「爬」的經驗更會影到孩子的「頸部張力反射」的整合,而影響日後學習的「專注力」。

「反射」就像是一個事先寫好的「電腦程式」,儲存在小嬰兒的大腦裡面,讓剛出生的嬰兒也可以做出維持生存的基本動作。其中,「頸部張力反射」可以說是相當方便,嬰兒只要可以控制自己的頭轉動,當頭轉向「右邊」,「右手」就會自動地伸出來,讓他輕輕鬆鬆地拿到食物。然後,再將頭轉回來,「右手」就會自動彎起來,將食物放在嘴裡。所以嬰兒只要可控制自己的頭,就可以吃到想吃的東西。但是,隨著孩子動作複雜度的增加,頭一動手腳就跟著動,逐漸地變得不方便。然而,當孩子開始「爬」時,「頸部張力反射」就會受到抑制而被整合,漸漸地消失,讓孩子的手腳動作不再受到頭部動作所控制。

如果孩子的頭只要一動,手腳就會不自主地想動 ,在上課時就很容易出現不必要的困擾。當孩子坐在教室裡上課,老師在黑板前寫字。當老師寫到左邊,孩子的頭轉到左邊看,而左手不自覺地伸出來;寫到右邊,孩子的右手又伸出來。結果就變成東摸西摸、動來動去的,很容易就被誤認為不專心。如果旁邊又坐一個「碰不得」的小女生,又會被加上調皮搗蛋的標籤。其實,不是孩子上課不專心,也不是故意不坐好,而是「頸部張力反射」在搞怪。因此,請不要跳過讓寶貝練習「爬」的機會,這可是孩子練習專注力的關鍵活動喔!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願意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就必須要讓孩子的「頸部張力反射」整合。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營造適合寶貝「爬行」的環境, 讓孩子可以安全而自在地玩耍。請先將桌巾、瓷器、熱水瓶等物品收起來,也不要有從桌子上垂下來的電線,這些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受傷。再來,盡量鼓勵孩子爬行,允許四處探索環境,再逐漸地增加爬行的時間與距離。千萬不要在七、八個月就開始練習走路,只要當寶貝學會走路之後,就會懶得爬,因為爬行比走路還要累得多。對於年齡已經較大的孩子,對於爬行已經沒有興趣,則可以使用「遊戲」來誘使其練習,已達到促進反射整合的目標。

孩子的發展都有關鍵期,請不要忽視幼兒早期的爬行經驗的重要性。不論是過早的學習走路,或長時間的坐在椅子上,都無法協助「頸部張力反射」的整合。請不要將寶貝緊抱在懷裡,將寶貝放下來讓他多多「爬」,自然就能讓孩子在遊戲中逐漸整合「頸部張力反射」,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專注力」,讓孩子日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建議三個可以促進專注力的遊戲:
「火車過山洞」
準備大筒子、布隧道、紙箱,排成ㄧ排,讓孩子從一頭鑽到另一頭,對於孩子是既有趣又有益處。
「來開小卡車」
提供一個滑板車和一堆小沙包,讓孩子將沙包放在滑板車上,然後跪著推滑板車到另一邊放好。
「我是小飛機」
提供一個滑板車和一條童軍繩,讓孩子趴在滑板車上,雙手握住繩子,大人拉著孩子移動滑板車,就向小飛機ㄧ樣的“ 飛"來“ 飛"去。

 

作者: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廖笙光
出處:臺安醫訊第182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臺灣的近視人口越來越多,年齡層也越來越年輕。近幾年來,隨著3C科技的迅速發展,數位電視,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變成我們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物品。人們從這些商品中獲得了許多便利和幫助,但是,長期的依賴,也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和健康問題。許多家長把平板電腦,手機分享給小孩使用,就像保母一般,小孩只要一盯著螢幕畫面就安安靜靜的,不吵不鬧,有時候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這對眼睛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孩童也因此暴露在近視的危機之中。

臺灣學齡童近視進程分析

在臺灣,根據調查,通常發生近視的年齡有兩個高峰。一個是7~8歲、一個是13~14歲。孩童越早罹患近視,近視度數越容易增加,也越難控制,以後變成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的機會越大。一般來說,小一到小四平均每年增加100~125度,小四到國三每年增加75~100度,高中之後平均增加35~40度,大學後大約每年只增加25度。近視眼不但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也可能因高度近視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視網膜剝離、黃斑部退化、青光眼、白內障等,這些都會造成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近視眼只要戴眼鏡就好,我們必須嚴肅的看待,不能低估了它的嚴重性。

近視的預防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視力保健作業指引與建議事項)

  1. 養成每天戶外運動的習慣,建議每天2小時,每周達到14小時。
  2. 看書寫字,打電腦或其他近距離活動,坐姿一定要端正(讀書寫字應保持40公分的距離),光線要充足(慣用右手者,檯燈應設置在書桌左前方,慣用左手者,則設在右前方),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閉眼休息或遠眺遠方)。
  3. 小於2歲以下的兒童應避免觀看螢幕或其他近距離的活動,切莫讓幼童長期接觸電腦電視,即使大於2歲,每天也不要超過1小時為佳。
  4. 每半年或定期到眼科醫療院所檢查眼睛。

近視的定義與檢測

近視的定義,因角膜和水晶體的屈光度太強,或眼軸太長導致影像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而非在網膜上,所以無法獲得清晰的視力。近視的初診檢查,度數增加,或需配眼鏡者,建議安排散瞳驗光檢查。孩童在驗光檢查時,常常因眼睛疲勞,眼睛過於用力造成度數變化,為了測量準確的度數,醫師在檢查過程中給予短效的散瞳劑,來麻痺睫狀肌,讓眼球放鬆。散瞳的過程約半小時左右,即可測量度數。散瞳後會出現畏光與看近的地方模糊不清的現象,一般短效散瞳劑約4~6小時後就能自然恢復,請勿過度擔心,但暫時不適合駕駛交通工具,以免發生危險,建議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以避免強烈陽光。

短效散瞳劑可能會引起的副作用有:結膜充血、口乾、頭痛、點狀角膜炎、眼壓升高(罕見)、中樞系統干擾(罕見)等。若散瞳後有發生上述症狀,應立刻告知醫護人員或返院檢查。

有效抑制近視的治療方法

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和過度調視被認為是近視主要的原因。所以目前醫界公認最有效治療近視的方法,是點長效睫狀肌麻痺劑-阿托平(Atropine)眼藥水,來抑制近視度數的惡化。但由於散瞳會導致畏光,看近模糊的症狀,所以可能讓孩童使用的意願降低,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對於在夏季,或陽光較強的地方,建議在戶外戴太陽眼鏡,避免直視陽光來保護眼睛。阿托平的使用,建議要到國中畢業後,即度數較穩定為止,再慢慢停藥。當然,停藥之後還是要長期追蹤度數,每半年檢查眼睛。

角膜塑型片效果仍有存疑

角膜塑型片的配戴,是利用硬式高透氧隱形眼鏡壓平角膜,改變角膜弧度來減少度數,可以短時間降低度數,讓患者夜間配戴,白天時可以有清楚的視力,這個優點深受學生和家長喜愛,但長期來說是否可以預防近視眼眼軸的增長,目前效果仍有存疑。建議配戴前一定要謹慎做好鏡片的清潔,否則還是有角膜缺氧和潰瘍的風險,如配戴過程有不適,先停戴並找眼科醫師詳細檢查。

結論

近視的防治,需要持續多年,近視眼是一條不歸路,一但近視,度數就會不斷增加下去,唯有長期的控制和追蹤,才能防止高度近視,維持一生的視力健康。

 

作者:臺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鄭碩方
出處:臺安醫訊第200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教室日期: 2017年6月11日
課程開始時間: 14:00
課程結束時間: 16:30
課程主辦單位: 永生媽媽教室
課程主題(一): DIY幫寶寶取個福氣好名字 /專業姓名學老師-厲彥森   

課程主題(二): 2.守護健康~保存寶寶珍貴幹細胞 /美商永生專業講師
主辦單位電話: 0800-80-80-80
媽媽教室地點: 新光三越三多店13F會議室<本館優惠停車;現場摸彩免費論姓名>
媽媽教室地址: 高雄市前鎮區三多三路213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避免妊娠糖尿病的併發症?

一、嚴格的飲食控制:立刻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由於糖尿病是血糖過高,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將每一次的飲食量減少,如此攝取的食物量較少,血糖自然就高不起來,兩餐之間再加個點心,使得一天的進食成為三餐和三個點心。食物的內容也要注意,所以醫師通常會安排營養師來教導,準媽咪最好找個好友或先生一起諮詢,可以避免遺漏注意事項或問問題,譬如事先準備一些問題,像:哪些食物最好不要吃、食物卡路里如何計算與食物如何替換、香蕉可以吃嗎、炸雞可以吃嗎?這樣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之後,就可以更有概念,才能有良好的血糖控制。

二、適度的運動:飯後30分鐘的散步或游泳,可以讓血糖得到較好控制。但不是每個準媽咪都適合運動,還是要遵照你的醫師的指示,來從事適度的運動較好。

三、用藥:大約15%的妊娠糖尿病準媽咪就算已有嚴格的飲食控制和運動,血糖依舊太高,這時就要借助藥物(主要是胰島素)的幫忙了。請了解一件事,造成問題的是,血糖太高,胰島素不夠,才會傷害到寶寶。所以注射胰島素雖然讓人聽到就害怕,但這只是在補充你身上不足的地方,才能矯正不正常的血糖,並避免後遺症。無論是否有打胰島素,若血糖可以控制在正常值的範圍內,就絕對可以生一個健康的小寶寶。

如何評估與監控胎兒的狀況?

超音波:在診斷出妊娠糖尿病之後,必須立刻以精密的超音波評估胎兒的基本狀況,所以醫師多會安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並在整個孕期注意監控,有需要時還要重複以高層次超音波來追蹤。這樣才能了解胎兒是否有:巨嬰、器官畸形、生長遲滯(有時嚴重的糖尿病,胎盤功能受損,反而會生長遲滯)。系列超音波檢查可以用來比較前後生長的狀況,矯正預產期。有時器官畸形需要長到一定的大小,才有辦法以超音波檢查出來。若有需要,也可以進行30到60分鐘的『生體評估biophysical profile』,檢查的項目包括:超音波(胎兒的基本檢查、活動力、呼吸、羊水量等)和無壓力試驗non-stress test。不過近年來超音波技術進步,利用超音波杜普勒(Doppler),由胎兒的血流可以準確的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況,已逐漸取代費時的『生體評估』。在接近預產期,更需要以超音波來評估,是否有胎兒過大的情形,以決定是否要提早催生。

胎動:最簡單的自我評估法。每次飯後30分鐘內是否都有胎動?沒有的話,可以發出一些聲響,吵醒腹中的胎兒,就立刻會有胎動了。若實在沒有或胎動較以前減少很多,請立刻就醫檢查!

生產的時機

如果血糖控制良好,生產的時機與正常懷孕的媽咪一樣,不需特別安排。若血糖控制不好,或明顯的胎兒過大,就要考慮38週左右催生。太早生也不行,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胎兒的肺成熟較慢,太早出生,比較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症。所以有時在接近預產期需要以多次超音波追蹤,並以杜普勒或胎兒監視器觀察胎兒的健康狀況。

產後的追蹤

妊娠糖尿病在生產之後,胎盤一離開人體,干擾胰島素的情形立刻消失,所以血糖會很快回復正常。產後6週必須再一次檢驗100公克的葡萄糖耐性試驗,如果不正常的話,就已經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了。若是正常的話,仍需每年健康檢查,並進行重複的葡萄糖耐性試驗,才能知道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最好仍舊維持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得到第二型糖尿病。

常見的問題

  1. 是不是我比較喜歡吃甜食,所以才得到糖尿病?
    A:無論你吃什麼食物,都會在體內轉變成葡萄糖,才能被細胞利用。所以吃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了多少東西!當你吃了過多的食物,超過你身體的需要量,多餘的卡路里就會轉變成脂肪,而肥胖正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2. 我們最好少吃碳水化合物(澱粉類),因為會使我們的血糖升高!
    A:吃澱粉類的食物當然會使血糖升高,就算不是糖尿病人也會!但澱粉類是人類體內能源的重要來源,所以不是要禁吃,而是要控制它的量,大約佔總熱量的一半就行了。
  3. 我只要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稍微控制不良,沒關係,最好不要打胰島素,因為一旦開始打胰島素,將來就很容易有後遺症?
    A:根據以往的經驗,糖尿病的控制若抱持著寬鬆的原則,也就是血糖稍微不正常,也無所謂的話,後遺症一定會出現,包括:眼睛視網膜受損、心臟病、腎衰竭甚至導致洗腎。也就是說,血糖不正常會造成問題,不是打胰島素造成問題。而飲食與運動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的話,表示你體內的胰島素已無法產生到足夠將血糖降到正常值的地步,所以只能由注射藥物來補充。經研究發現,若嚴格的血糖管控,不管是否有用胰島素,將來的這些後遺症,就比較不會發生。
  4. 妊娠糖尿病在產後還會繼續存在嗎?
    A:由於導致妊娠糖尿病的原因是胎盤,所以生產之後,血糖會很快回到正常值。但是若懷孕前就有血糖異常的話,產後6到8週再次檢查葡萄糖耐性試驗,若還是不正常,就要回復嚴格的血糖控制較好。若檢查結果正常,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60%的人將來還是形成了第二型糖尿病。所以持續控制體重、健康的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才能減低你得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另外,下次懷孕有40到50%的機會得到妊娠糖尿病,所以最好與醫師合作,控制好血糖再懷孕,比較好。
  5. 我的寶寶也會得糖尿病嗎?
    A:是的!你的寶寶將來會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要控制體重,吃健康的食物,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才能避免罹患糖尿病。

 

作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呂衍孟
出處:臺安醫訊第151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妊娠糖尿病?

就是指在懷孕時才發生的一種糖尿病,所有孕婦中約2%到7%會罹患此病,所以它是影響孕婦健康最多的一種疾病。1999年的研究報告,針對3年來的全國全面性的篩檢,發現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是2.03%。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也會跟著增加,40歲以上的孕婦,發生率可高達35.4%。

當我們吃進食物之後,會消化成為『葡萄糖』,葡萄糖是我們身體細胞所能運用的最基本的能量單位,就像汽車要行進,必須加汽油一般,葡萄糖就是身體的燃料。但葡萄糖要進到細胞時,需要胰島素的幫忙,就像加汽油前,必須先將加油孔打開,胰島素就是開加油孔的鑰匙。懷孕的時候,準媽咪體內多了個胎兒,為了胎兒的營養,胎盤就產生了一些賀爾蒙,干擾胰島素的作用,使得準媽咪的血糖升高,如此可以提供給胎兒更多的養分。在胰臟功能正常的準媽咪體內,就會相對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來因應這個狀況;但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咪,就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而導致血糖值升高,並且隨著胎兒長大、胎盤的增大,干擾的情形加劇,血糖就逐漸上升,這就是為什麼篩檢糖尿病會訂在24至28週之間檢查,因為懷孕初期的胎盤較小、干擾較少,不會嚴重到血糖發生異常的程度。寶寶出生之後,胎盤一離開母體,干擾胰島素的作用立刻減少,血糖會立刻回到正常值。但下次懷孕,仍有很大的機會再次得到妊娠糖尿病,將來年紀漸長,也會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妊娠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

通常沒有症狀;但如果血糖高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和一般糖尿病相同的『三多』:多吃、多喝、多尿!可是準媽咪在肚子愈來愈大之後,好像多少都會有這『三多』,有時很難與妊娠糖尿病區分!所以不要因為沒有『三多』就以為沒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因有『三多』就擔心已經糖尿病了,一切還是以檢查結果來論斷。

如何檢查、診斷呢?

目前國內的作法是全面篩檢,也就是每一個準媽咪在懷孕到24至28週之間,實施50公克的口服葡萄糖篩檢法,服用後一小時,檢驗血糖值,若高於140mg/dl,代表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患者,須進一步檢驗100公克的葡萄糖耐性試驗,來確認是否已經成為妊娠糖尿病的患者。若這次篩檢正常,但屬於高危險族群,那麼在32至34週應該再篩檢一次。或者產檢時發現胎兒過大,也應再做一次100公克的葡萄糖耐性試驗,以免部份妊娠糖尿病患者在懷孕週數較大,胎盤更大時,才出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歐美也有部份醫師主張只對高危險族群篩檢,但研究發現這樣會漏掉大約37%到50%的病患。所謂的高危險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反覆的出現尿糖、年齡超過25歲、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不明原因的反覆流產、曾生過巨嬰、死胎、胎兒畸型、本次產檢發現胎兒過大、羊水過多、特殊族群(黑人、西班牙裔、美國印地安人、亞洲人),所以全面篩檢較適合我國的情況。

罹患妊娠糖尿病會有什麼影響?

對寶寶的影響:

  • 巨嬰:血糖過高首先影響的是胎兒的體重,胎兒會因為吸收太多的糖分而長太胖,叫做『巨嬰』。在生產時,會導致生產傷害,包括:肩難產(胎頭已產出,而肩膀卡在產道中出不來,輕者,鎖骨骨折,嚴重者,可導致臂神經叢受傷或拉斷,手臂無法自由活動;甚至卡太久,造成腦部缺氧,形成腦性麻痺或甚至死亡)、陰道嚴重裂傷。
  • 新生兒低血糖:由於在子宮內已習慣高血糖的環境,所以胎兒會產生很多胰島素來吸收血糖,出生後,臍帶一剪斷,母體不再提供血糖,新生兒體內的高胰島素會使得血液中的血糖迅速下降,反而形成低血糖,若沒有及時補充血糖,嚴重時會危及新生兒的性命。
  • 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原因不明,動物實驗認為,高胰島素會干擾肺部表面張力素的製造,使得肺的成熟較慢,所以會有較多的呼吸窘迫症。
  • 先天性異常:若糖尿病發生在較早的時候,或者有糖尿病,但病人本身不知道,所以沒有良好的控制,在懷孕七週左右,也就是在胎兒器官形成的階段,一些有害的物質就會導致器官畸形,為正常妊娠的7到10倍。最常見的畸型是先天性心臟病,其次是中樞神經系統畸形。若初期血糖正常,在24週之後血糖才逐漸升高的話,畸形的比率就不會增加。
  • 低血鈣、低血鎂:出現在產後72小時之內。約50%的妊娠糖尿病會有低血鈣的現象。
  • 新生兒的黃疸、紅血球過多症:由於胰島素增加,會促使胎兒新陳代謝率增加,耗氧量增加,導致胎兒在子宮內慢性缺氧、酸中毒。慢性缺氧會刺激紅血球生成,導致紅血球過多,出生後,過多的紅血球會很快被破壞掉,於是形成新生兒黃疸。
  • 胎死腹中或新生兒死亡:胎兒在子宮內長期慢性的缺氧和酸中毒,嚴重時會導致胎死腹中;或出生後的呼吸窘迫症、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嚴重黃疸,也都可能導致新生兒死亡。

對準媽咪的影響:

  • 自然流產:血糖控制不良之糖尿病患者懷孕後,自然流產明顯增加。主要還是與懷孕前的血糖值有關,與懷孕當時的血糖值關聯較少,所以懷孕前先將血糖控制好,可以降低懷孕後自然流產的比率。
  • 妊娠高血壓:發病率為血糖正常者的3至5倍,也與血糖控制不佳的嚴重度有直接關係。
  • 感染: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咪抵抗力較差,所以很容易被感染,常見的感染,有泌尿道感染和陰道黴菌感染。
  • 早產:羊水過多和感染都會導致早產的機會增加。
  • 第二型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咪,雖然在產後,血糖會迅速回到正常,但在年長之後,若沒有良好的生活控管,將來有50%得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哪些人較易得呢?肥胖、妊娠糖尿病確診時的血糖較高者、妊娠糖尿病在懷孕較早期就開始血糖異常者、產後6週所驗的血糖在正常值的邊緣者,將來都比較容易得第二型糖尿病。所以產後無論是否血糖較高,都應有良好的生活控管,包括吃健康的食物、減重、規律的運動等。

 

作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呂衍孟
出處:臺安醫訊第150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嬰兒猝死 「仰睡為首要」! 給寶寶安全睡眠環境

許多研究顯示趴睡是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素,所謂嬰兒猝死症候群,就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1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採取「仰睡」姿勢,以排除側睡或趴睡可能會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

嬰兒猝死 三年奪百命 趴睡易導致猝死
    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至104年死因統計,3年內共有110條小生命因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而來不及長大,且發生高峰在寶寶1至2個月大時。有些家長擔心寶寶仰睡時,如果嗆奶會有窒息風險,或認為仰睡會影響頭型,而讓孩子側睡或趴睡。事實上仰睡並不會增加寶寶嗆奶的機會,家長無需擔心,反而因為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趴睡容易導致嬰兒窒息等事故,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而側睡,則是因為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

給寶寶安全睡眠環境  降低嬰兒猝死風險
    為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風險,國民健康署已參考美國兒科醫學會實證建議,並徵詢國內專家及相關專業醫學會意見於兒童健康手冊中放入「新生兒照顧錦囊-安全睡眠環境」(如附件)及「嬰兒猝死症預防有訣竅」內容,此手冊於寶寶出生時即發送,提供家長、褓姆、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於居家進行營造寶寶安全睡眠環境檢視之參考。除每次應仰睡外,還有其他預防嬰兒猝死的安全睡眠環境,特整理如下:
       1.嬰兒不與他人同床而睡:寶寶與他人同床而睡也是危險因素之一,就算是與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都建議要「同室不同床」。
       2.確認無任何東西蓋住嬰兒頭部:如使用毛巾被或毛毯時,應將嬰兒裹至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
       3.嬰兒床表面必須堅實,不可有鬆軟物件,如枕頭、填充玩具等;且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
       4.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的嬰兒睡衣。
       5.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
       6.無菸環境,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為讓每個小生命都能順利長大,請父母、祖父母或保母等在照顧嬰兒時,要注意嬰兒的睡眠空間是否安全,多些注意,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帶來的遺憾。有關兒童健康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ppt.cc/PJFMw)下載使用,或撥打全國免付費孕產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諮詢。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水痘(Varicella)


1. 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所引起之高傳染性疾病,初期(紅疹出現前1–2天)包含輕微發燒(37.5–39℃)、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逐漸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由臉、頭皮往軀幹四肢延伸,全身性皮疹逐漸快速顯現隨後變成水疱,最後留下粒狀痂皮(通常約於二至四星期內痊癒)。
2. 曾施打過疫苗者仍可能罹患水痘,接種疫苗42天後仍感染野生株水痘稱之為「疫苗失敗的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 )」,其病程較短(4–6天)、水疱數約50顆以下且症狀表現溫和,突破感染患者的傳染力約為未曾接種疫苗患者的1/3,惟曾接種過水痘疫苗者仍有25%至30%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水痘症狀,若水疱多於50處,則傳染力與未曾接種疫苗患者相似,罹病期間仍應與他人區隔,不宜忽視。


(二) 水痘併發症(Complications of Varicella):


1. 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例:患有嚴重疾病如癌症、免疫缺陷與不全者、正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者)若罹患水痘為水痘併發症之高危險群。
2. 水痘併發症包含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中毒性休克徵候群)、肺炎、腦炎、小腦性共濟失調、雷氏綜合症候群(Reye’s Syndrome)及死亡等。
3. 水痘併發症的致死原因,在成人以原發性肺炎,小孩以敗血症和腦炎最常見。對於某些特殊的患者,如白血病孩童和新生兒,則致死率高達5%至10%。


(三) 新生兒水痘帶狀泡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


1. 先天性水痘症候群(Congenital Varicella Syndrome):懷孕20週前感染水痘之母親所生下之嬰兒,出現低體重、瘢痕性的皮膚病變
(Cicatricial skin lesions in a dermatomal distribution )、眼睛缺陷、四肢發育不全、中樞神經異常等先天性新生兒水痘症狀稱之。此症並不常見,發生率極低約在0.4%-2%間。
2. 新生兒水痘(Neonatal Varicella):
(1) 分娩前5天至後2天感染到水痘病毒的母親所產下的新生兒在出生後5-10天左右出現新生兒水痘症狀,又稱「周產期水痘」(Perinatal Varicella),由於母體沒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可以運送到胎兒體內保護胎兒有關。其危險性和致死率可達25-30%。
(2) 若新生兒於出生後10-28天才罹患水痘,症狀通常較周產期水痘輕微。
(3) 院內感染也可能是新生兒水痘的感染源之一。
3. 嬰幼兒期帶狀疱疹:母親於懷孕期間曾感染水痘,其嬰兒即有可能發生此症,除了分布在神經皮節的帶狀疱疹外,身體其他部位並出現水痘樣的皮疹。


(四)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

              在水痘復原之後藉潛伏於寄主的神經節中,以避免被免疫系統摧毀。當宿主免疫力減弱時,病毒便會活化並沿著其分布的神經皮節散布,造成帶狀疱疹,俗稱皮蛇(shingles)。而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亦相當惱人。

疾病資訊:

傳播方式:

(一) 水痘主要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接觸到得帶狀疱疹患者之水疱,也可以造成傳染。此外,也可被經由被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污染的器物間接傳染。痂皮則不具傳染性。

      (二) 此症是最具傳染性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在發疹早期,根據研究顯示其家庭二次侵襲率高達85%-90%。

 

潛伏期:

         2~3週,一般為13~17天。

 

發病症狀:

 

          1. 水痘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之高傳染性疾病,初期(紅疹出現前1–2天)包含輕微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皮膚開始出現紅疹,漸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由臉、頭皮往軀幹四肢延伸,全身性皮疹逐漸快速顯現隨後變成水疱,最後留下粒狀痂皮(通常約於二至四星期內痊癒)。

          2. 曾施打過疫苗者仍可能罹患水痘,接種疫苗42天後仍感染野生株水痘稱之為「疫苗失敗的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 )」,其病程較短(4–6天)、水疱數約50顆以下且症狀表現溫和,突破感染患者的傳染力約為未曾接種疫苗患者的1/3,惟曾接種過水痘疫苗者仍有25%至30%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水痘症狀,若水疱多於50處,則傳染力與未曾接種疫苗患者相似,罹病期間仍應與他人區隔,不宜忽視。

          3. 水痘併發症包含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中毒性休克徵候群)、肺炎、腦炎、小腦性共濟失調、雷氏綜合症候群(Reye’s Syndrome)及死亡等。

 

預防症狀:

 

1.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水痘疫苗。

2.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

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長期處於密閉空間內。

3.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4.患者應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

 

治療方法與醫療資訊:

 

目前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水痘或帶狀疱疹,雖然絕大部份病患都不會引起併發症,但若家中兒童出現紅疹或水泡等病徵,請立即就醫治療。

 

預防接種建議:

 

1.常規接種
自2004年1月1日起,政府提供2003年1月以後出生且年滿12個月以上的幼兒免費接種一劑水痘疫苗。

2.自費接種
出生滿12個月至未滿13歲,評估之前無疫苗接種史者,可接種一劑,13歲以上無疫苗接種史者則接種二劑,間隔4~8週。

3.建議暴露前預防接種族群
(1)可能親密接觸高危險族群者(醫療工作人員、家中有免疫缺陷成員者 )。
(2)就學及工作環境有可能容易傳播水痘病毒者(軍營、幼兒園、學校、機構 )。
(3)育齡婦女懷孕前一個月。
(4)旅遊或國際商務人員。

 

資料轉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晚,從女兒的房間傳來朗誦英文的聲音,是非常順暢的語調,像是一位外國小孩在喃喃低語,吟唱著她的快樂時光。回想半年前,讓孩子照著英文故事書念,是多麼不流利且斷斷續續,彷彿像個機器人在回答指令般,是生硬毫無情感的;在這段學習過程中, 女兒充滿了挫折、無奈與傷心,做爸爸的我是又急又氣但又萬般不捨與疼惜。然而,許多父母都十分明瞭「英語力」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放棄這份能力的培養,是否對孩子的將來會造成衝擊呢?實在令家長左右為難。

曾經有人說:「孩子的學習,必須擺在適當的位置。」,女兒現今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是否適合她呢?就像一粒稻米種子若放在土壤肥沃的環境再使用適合的栽種方式,它必定會成為飽滿的稻禾;反之,這粒稻米種子若飄到嚴酷的沙漠荒地,不知道它是否依然可以稻穗滿滿呢?女兒換了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教學方式,對她而言像是擺到適當的地方,給她一些時間,她果然回報我們飽滿的果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父母必須根據孩子的學習狀況及能力分析,替孩子找到適合的位置,而不是非常主觀地否定孩子的一切。「擺在適當的位置」是人生哲學,就像盆栽擺設須從不同的面向進行分析與評估,才能獲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因此,所謂「適當的位置」是經過對孩子能力的了解和對環境的多面向剖析,最後得到的答案。

「擺在適當的位置」,這份技巧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無法憑空揣測,而且也需要長時間觀察事物的演進和掌握事物的脈動。因此,孩子的學習是「動態的」,並非一成不變,而且常會遇到瓶頸,為人父母須適時幫孩子找到適當的位置,讓他們得以在肥沃土壤上順利成長茁壯。

 

作者:臺安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出處:臺安醫訊第189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有小小孩的家長們注意囉!因應國際B型肝炎疫苗產能不足,疾病管制署宣布,今(106)年51日起,出生滿6個月嬰幼兒應接種的第3B型肝炎疫苗及五合一疫苗,將暫時以六合一疫苗的形式取代;另針對嬰幼兒第4劑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將同步由目前的「出生滿27個月」調回「出生滿18個月」,請家長們務必按時帶小寶貝接種疫苗,以確保健康。

疾管署表示,由於國際B型肝炎疫苗製造廠產能無法充足穩定供貨,為使國內嬰幼兒於出生及滿1個月能按時程完成單價型B型肝炎疫苗常規接種,確保免疫力,經疾管署積極爭取,購得六合一疫苗(即五合一疫苗加B肝疫苗),自今年51日起,將取代嬰幼兒於出生滿6個月應接種的第3B肝疫苗及五合一疫苗,預估實施至明(107)年7月。

另因應全球五合一疫苗供需失衡,國內供貨量緊縮,自10311日起,依據我國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五合一疫苗第4劑由出生滿18個月調整至出生滿27個月接種。經疾管署不斷尋求貨源,目前國內五合一疫苗供貨漸趨穩定,加上爭取到六合一疫苗,可充足供應幼兒五合一疫苗接種需求。為使幼兒能及早獲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及b型嗜血桿菌等五種傳染病之完整免疫力,自今年51日起,五合一疫苗第4劑的接種年齡將回復為出生滿18個月就能接種,提醒家長家中如有已滿18個月但尚未接種第4劑五合一疫苗的幼兒,請儘速攜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完成接種。

本週適逢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預防接種週(World Immunization Week)」,疾管署再次呼籲,家長應把握機會按時帶家中小寶貝接種常規疫苗,以提升幼童保護力,降低感染及疫病傳播的風險。如有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資料轉自:疾病管制署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董氏基金會資料顯示,台灣學童飲食已朝向高蛋白、高鹽分、高脂肪、低纖維、低鈣飲食,也就是說飲食型態如同大人,喜好大魚大肉、高油脂及重口味的烹調方式、少攝取蔬果。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學童生長、學習狀況,並有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此外家長的飲食行為、家長關懷式飲食教養行為是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重要因素,這些說明了孩童的飲食健康程度與家長、照顧者有關,如從小就奠定了健康飲食行為,不僅學習力甚至記憶力都能提升。如何破除飲食危機,首當重要,應家人一同來改變飲食習慣。

早餐是活力來源

根據調查發現8 成學童有吃早餐,但都選擇高糖、高油、高鹽分的搭配,如:奶茶或調味乳配上蛋餅(淋上油膏)、火腿肉鬆三明治、夾料麵包、熱狗麵包.. 等。想要擁有頭腦好、學習力強,應該牛奶配香蕉加里肌肉三明治、豆漿搭配饅頭夾蛋或三角飯糰,其實最棒的組合是:牛奶豆漿或配上什錦穀片再放入水果丁,不僅增加鈣質、纖維質、礦物質攝取,少了鹽分、油份。如果來不及吃早餐的學童,不妨替準備保久乳(需乳蛋白質>3% 以上)及香蕉,讓學童最慢在第二堂下課時吃完,以避免學習力下降。

破解外食危機

近期國民營養調查也顯示學童每日鈉攝取含量比成人高,甚至超過成人建議量2400毫克的1.5~2倍。此外動物實驗證實鹽分攝取過多,恐怕引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亦會妨礙鋅的吸收、影響智力發展、導致鈣質流失,影響成長發育。平面媒體測試市面上人氣便當時發現,熱量、鈉、脂肪含量破表,因為多油炸肉類,加上加工食品及榨菜、酸菜當配菜。為了下一代健康,晚餐應健康搭配,如替孩童選用便當,配菜均以蔬菜類為主,不要香腸、雞捲等加工食材;主菜應多選用天然素材或烹調清淡魚類優於其他葷食,不妨再自行多煮一鍋什錦蔬菜湯(多運用海菜、菇類、十字花科蔬菜、牛蕃茄等)一同搭配便當,才能增加纖維質、鈣質攝取。選用小吃攤,勿以炒飯或炒麵一盤當晚餐,應以湯麵搭配一盤豆干及海帶或切一盤瘦肉配燙青菜,才能少油飲食,此外滷過的小菜勿再淋上油膏,避免小孩從小養成重口味習慣。選用速食店當正餐,就應該放棄薯條及可樂的搭配,改以鮮奶及新鮮水果或生菜沙拉搭配,才能滿足小孩口慾之下兼顧健康。其實最不好的搭配就是義大利麵或焗烤飯或披薩,不僅缺乏蔬菜外,鹽份、油脂高的嚇人。

破解點心危機

點心或零食的給予也傷透家長腦筋,如給予過多洋玉片、炸薯條、炸雞或千層餅乾、硬式餅乾等,其富含反式脂肪酸,會取代必需脂肪酸(EPA、DHA)的代謝,使孩童思維及智力受影響、反應變遲鈍;相反的選用堅果類,反而能提升智力及記憶力。給予過多色彩的糖果或餅乾會讓孩童過動或引發過敏反應,所以選用市售包裝餅乾時看一下成分,避免選用「人工色素××號」的食品,如起司捲、起司口味玉米片…,可選用戚風蛋糕類的杯子蛋糕或海綿蛋糕…等。

家長多一份健康飲食關注、多一個榜樣,讓孩童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才能營造孩子的健康人生。

 

作者:臺安醫院營養師    李祥瑞
出處:臺安醫訊第194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抗生素尚未發明的年代,B型鏈球茵(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感染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到了醫學發達的今天,GBS在嬰幼兒的感染仍然時有所聞,如何在產前檢驗出可能帶有GBS的族群,並加以防範治療,一直是婦產科醫師重要的工作。

什麼是B型鏈球菌(GBS)?它是一種經常可以在婦女陰道發現的細菌,估計在20-30%的成年婦女身上可以發現GBS和其它種細菌共生的自然菌叢,它並不會造成發燒或是陰道不適的情形,對於身體健康的成年人沒有顯著的致病性,因此帶菌者經常忽略它的存在。

但是當胎兒經過產道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中途經過GBS密布的陰道,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新生兒身上,這種細菌的致病力就開始充份發揮了。根據統計,一個陰道帶有GBS的媽媽,將細菌傳給新生兒的機率是50%,也就是說有GBS帶原的產婦,兩個就有一個會將病菌傳染給她的嬰兒,讓新生兒暴露在GBS發病的風險之下。

感染GBS之後發病的風險有多高?根據統計,而被感染的新生兒有0.5-2%會發病,100個之中大約1-2個,這個數字看起來不高,然而重要的是一旦發病,就有20-40%的機率會死亡,即使治癒了也有相當高的機率產生神經方面的後遺症,比如腦性麻痺、癲癇、智能障礙等等,因此雖然發病機率相對來說沒有太高,但因為母親高帶原率、新生兒高死亡率和嚴重的後遺症,GBS在新生兒的感染一直受到婦產科和新生兒科的特別關注。

GBS在新生兒感染發病初期的不顯著症狀,也是加劇它危險的原因之一,因為發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使人容易忽略,因而延誤治療,它常見的症狀是呼吸淺快、微喘、發燒或體溫過低、心跳加劇等等非特異性症狀,由於容易和其它常見的新生兒病症混淆(新生兒暫時性呼吸窘迫、胎便吸入、新生兒肺炎等等),因此醫師如果沒有預先設想GBS感染,並且在情況嚴重前給予治療,常常會錯失良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然而即使及時給予治療,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完全治癒,GBS最容易感染新生兒的肺部和腦部,感染肺部造成嚴重的肺炎,引起心肺衰竭,或者因新生兒抵抗力不足,造成全身性的敗血症,最後可能倒致多重器官都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全身性的缺氧,傷害腦部功能,而如果是直接感染到腦部,情況就更嚴重了,GBS引起的細菌性腦膜炎,是新生兒科醫師的噩夢之一,大範圍的腦部傷害時有所聞,而且因為新生兒的免疫力較差,病情常常擴散非常快速,就算在神經學症狀出現初期就給予高劑量的抗生素,也常常無力回天,無法壓制細菌漫延的速度,常常經過幾個星期的住院治療後,小病人帶著受損的大腦回家,終身與腦性麻痺、癲癇等狀況為伍,本來歡歡喜喜迎接新生命的家庭,卻從新生的初始就必須負擔無可挽回的傷痛。

縱合以上所述,由於產婦的高帶原率、高傳染率、發病後的高致死率及嚴重的後遺症、發病初期不易查覺、以及疾病進展的快速程度等種種因素,及早發現並且預防GBS感染新生兒,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如果能夠在產前進行母親的GBS檢驗和預防,就能杜絕新生兒感染的風險,從而減少許多傷害和遺憾,也減少健保醫療的支出。

產婦做GBS檢查很簡單的,只要少量的尿液檢體,就能判定是否為GBS的高危險族群,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和美國疾病管制局,都建議對孕產婦做全面的GBS預防性篩檢,研究顯示對於帶菌的婦女給與抗生素的有效治療,可以減少新生兒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因此所有懷孕婦女在妊娠35-37週的期間,都建議接受陰道和肛門的GBS篩檢,好決定進一步的治療計劃。

產婦做GBS的預防性治療也很檢單,在新生兒只要發現有GBS感染,就需要接受至少一週的抗生素治療,若是有腦部或其它重要器官的感染,治療更是需要延長到三週以上,同時也要進行脊椎穿刺等侵入性檢查,還不能避免後遺症的發生,但如果在生產前治療孕婦,只需要給予產婦48小時的抗生素注射,就可以幾乎完全防止新生兒被傳染GBS,低花費低風險,卻有極高的效益和安全性。

目前建議給予抗生素做預防性治療的婦女包含:前次生產有嚴重GBS感染的嬰兒的母親,或是此胎GBS篩檢陽性的孕婦,如果沒有破水或者預定接受剖婦產,則可以不用治療,詳細狀況必須由臨床醫師評估。如果GBS檢驗結果還沒出來,但早產小於37週,或者破水時間大於18小時,又或者母親生產時體溫大於攝氏38度,也都屬於GBS感染的高危險群,建議也要給與抗生素預防性治療。

治療用的抗生素對胎兒是安全的,治療時間是48個小時,使用最初級的抗生素盤尼西林penicillin即可有效殺死母體帶原的菌叢,避免新生兒感染,若是有藥物過敏的產婦,也可以給予cefazolin、clindamycin、erythromycin或vancomycin等其它藥物,醫師會根據產婦的身體狀況做藥物調整。

抗生素施打時間需要48個小時,偶爾會遇到急產的產婦,抵達醫院後抗生素施打還沒滿48小時胎兒就生出來了,這時會依照臨床狀況,給予新生兒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或密切觀察,以期不要有任何遺漏的情況發生。

目前台灣大部份的醫院,都會主動為產婦做GBS篩檢,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懷孕滿37週,卻沒有接受GBS(B型鏈球菌)檢驗,請您主動告訴產檢或接生的醫生,評估是否需要篩檢或給予抗生素,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預防新生兒GBS感染的危害。

 

轉載自:臺安醫院醫藥專欄

作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蔡可欣
出處:臺安醫訊第199期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與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合作,今天下午在龜山幼兒園進行腸病毒宣導,用教唱跳的生動方式,教小朋友養成洗手好習慣。

衛生局疾病管制科股長詹媛媛說,往年4月中是腸病毒開始氾濫的時期,但今年因為冷得比較久,前周僅有253人因為腸病毒被送往醫院門診和急診,前周則有290人,比去年同期少,但人數仍在增加中。

「家長要注意的是病童轉為重症」,她指出,腸病毒的病程發展快速,若小朋友開始出現嗜睡、嘔吐、四肢無力、高燒不退、睡夢中抽蓄的症狀,就要立即送至腸病毒責任醫院治療。

詹媛媛也強調,有些人感染腸病毒後並不會出現症狀,「但仍會傳染給別人」,尤其是發生在大人身上,因此提醒家長回家抱小孩前務必要洗手,若小孩感染腸病毒,無論症狀輕重,都不要讓小朋友上學。

傳播方式: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腸病毒病人大多數可以在一週左右痊癒,痊癒後,腸病毒還會持續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中就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與學校中有很高的傳染率,人群聚集且空氣流通不良的場所容易發生傳染情形。

發病症狀: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1.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例多數症狀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皮膚或是粘膜的顏色出現變青、變紫情形)、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有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的孩子則復原迅速。
4.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咽喉處有明顯白色病灶。
6.發燒合併皮疹:特徵為發燒合併皮疹,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
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診所醫師如果發現腸病毒幼兒出現以上症狀,也請協助立即轉診大醫院。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小孩郊遊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一種昆蟲

牠就是看起來無害的「荔枝椿象」

盡量讓小孩遠離他。

 

中央社報導:

春暖花開之際,以荔枝、龍眼或欒樹等無患子科植物為食的臭屁蟲-荔枝椿象,進入交配產卵季節,高雄區農改場表示,要避免碰觸荔枝椿象,否則被牠的毒液噴到皮膚會潰爛。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表示,荔枝椿象俗稱臭屁蟲、臭椿象或荔椿等,4至5月為產卵盛期,成蟲受干擾時有假死行為,同時分泌臭液,並掉落於地,但很快又往樹上爬。

農改場表示,荔枝椿象受到驚擾時,常噴射出具腐蝕性臭液自衛,人的皮膚或眼睛碰到毒液,會造成灼傷般的潰爛,相當疼痛,因此,農民及一般民眾千萬不要用手抓蟲,並小心自樹上掉落時的不慎接觸,以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荔枝椿象外觀豔麗,常有民眾或小孩會放在手上把玩,屏東市千禧公園內就有幾株龍眼樹,民眾帶小孩休閒時要注意,不要碰觸或徒手抓荔枝椿象,農改場表示,被荔枝椿象的毒液噴到,當場會很癢,現場有水可馬上先沖洗,務必要立即就醫,避免皮膚潰爛。

農改場指出,荔枝椿象族群密度高時,常造成枝葉生長遲緩、花穗萎縮或脫落,植株甚至枯死,嚴重影響荔枝產量與品質,越冬後的成蟲因大量消耗體內脂肪,對藥劑的容忍度較低,所以,這個時候是最佳的防治時期。

農改場表示,在荔枝或龍眼栽培園區中如發現荔枝椿象,可選用核准用藥進行防治,此外,可在主幹基部塗佈黏膠,防止掉落的幼蟲爬回樹上危害,通常幼蟲會因被黏膠黏住而死亡。

 

於臺大校園中臺灣欒樹上所採集之荔枝椿象,從左至右分別為荔枝椿象一齡至五齡若蟲及成蟲(戴允文攝)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卡介苗在西元1921年由兩位法國醫師研發成功,是利用了牛的分枝桿菌〈和感染人類的結核桿菌不同〉,經過減毒後所製成的活菌疫苗。
目前我國建議施打卡介苗的時間,過去幾年的出生滿24小時後施打,從2016年1月1日變更為出生滿 5~8 個月接種。

卡介苗接種部位一般在接種後23個月會自動癒合結痂,留下一個膚色小疤痕,但有少部分嬰幼兒在接種3個月後膿瘍及紅腫沒有消退跡象或持續擴大,無法自動癒合結痂。為此疾管署日前邀集兒童感染症專家訂定臨床處置建議,以做為醫療院所及醫師之處置參考。

疾管署表示,專家建議嬰幼兒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若有下列情形,醫師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 若膿瘍及紅腫未再擴大,可持續觀察待其自動排膿癒合,每12個月回診1次。

二、 再觀察13個月後,膿瘍及紅腫未有消退跡象或持續變大,可考慮依病灶情形採用針頭抽吸(needle aspiration)排膿;不宜採用手術切除。

三、 若傷口持續有滲出液等情形,可考慮使用口服或局部抗結核藥物,宜轉診兒童感染科。

四、 不宜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

疾管署提醒,此類化膿情形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約出現在接種後35個月,目前監測到105年出生的嬰幼兒有14名此類案例。因此民眾若發現家中嬰幼兒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膿瘍仍未自動癒合結痂,建議於下次接種常規疫苗的時間或提前回診原接種醫療院所,由醫師作專業的評估與處置。疾管署已將相關注意事項增列於「卡介苗接種敬告家長書」中,請衛生所及醫療院所於接種前提醒家長留意。

接種卡介苗能有效保護幼童免於發生結核性腦膜炎,並間接降低幼童死亡率或終生殘疾的風險,民眾應按時攜嬰幼兒至至各地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特徵是不適當的不專注、過動和衝動,但這些症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

根據統計台灣被診斷有ADHD的比例約有7-8%,部份孩童之過動症狀在長大後會減輕,而高達50-60%的比例,其專注力與衝動之症狀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因為孩童時期的忽略,導致成人無論在工作表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的互動上產生困擾,苦陷於自信心不足、挫折、沮喪、不明的脾氣暴躁、憂鬱症、甚至會有反社會人格的個性產生。

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是目前被證實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小朋友通常僅需接受行為治療,除非症狀達到嚴重的程度且拒絕接受行為治療或無法從行為治療中獲得改善,才需考慮加入藥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並非是要將孩子們標準化,而是一本教育的初衷,協助每一位孩子發掘、發揚自己的優點、並避免缺點。

ADHD的孩童很難專注學習,也不易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會在家庭和學校裡,阻礙自己的學習效果和人際關係。ADHD可能會有以下困擾:

 

  • 在課業上不專心。
  • 常常忘記上學所要攜帶的物品。
  • 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 在學校很難把一個問題及說明聽的完整。
  • 健忘,並經常分心。
  • 很難坐著參與安靜的活動或表演。
  • 經常有講話過多的情況。

所以說各位媽媽,如果家裡的小朋友,有上面這幾種狀況

不妨帶小朋友去診斷治療一下

千萬不要害怕異樣眼光

也許他是下一個大發明家呢

 

資料來源:杜耳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dd000284351f7fad5b.jpg

 

寶寶的睡眠時間,比一般成人還要長,

那麼,他們的「長」又是多長呢?

 

0-1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基本上就是「吃飽睡、睡飽吃」,

所以睡眠時間基本上和哺餵時間是相輔相成的。

寶寶睡睡醒醒,沒有固定的規律,而媽媽在這個時候也是最辛苦的,

除了得忍受身體的不適外,還得配合寶寶的作息,導致吃不好、睡不好。

 

 

2-3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

無論是醒著的時間還是睡眠的時間,都相對拉長了,

其睡眠需球大約為:

2個月:5至6個小時;

3個月:7至8個小時。

 

 

4-7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基本上狀態皆已穩定,作息大致為:

日→2次小睡,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1至3小時。

夜→可連續睡8小時(含)以上。

 

 

8-12個月

狀態穩定,作息時間大致為:日→2次小睡,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1至3小時;

夜→可連續睡9至12個小時。

但需要注意的是,寶寶這個時期的寶寶,可能會有分離焦慮的情況產生,

像是本來明明是可以自行入睡的,但現在卻又不行了,

所以父母在進行訓練時應給予多一點的耐心,並重複訓練,這樣一來,狀況即可改善。

 

 

本文資訊取自 >> http://bit.ly/2o0yRP6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掃墓是清明節的風俗,但是家有孕媽和小寶寶,可以去掃墓嗎,有什麼禁忌呢,這裡詳細總結了一些掃墓的注意事項,為正在糾結孕婦跟寶寶可不可以去掃墓的家長們一些建議。

 

寶:

幼兒專家建議最好不要帶小寶寶去掃墓。

首先,中國人掃墓拜祭喜歡上香燒紙,放爆竹,寶寶容易受到驚嚇,墓地的環境往往比較混亂,也不利於寶寶健康;其次,寶寶太小,並不能理解祭拜的意義,反而祭拜的陣仗,親人們傷感的眼淚,會讓小寶寶產生恐懼感;最後,清明時節正值春雨天,掃墓長途跋涉跟春雨天的陰濕,抵抗力較差的寶寶容易生病感冒。

 

孕婦避免掃墓:

通常來說懷孕婦女是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的,除了強調風俗外,其實長途奔波對婦女和胎兒來說都是不宜的。清明時節,人流較多,坐車擁擠。如遇下雨,道路滑容易跌倒,其次,清明正處於溫暖春季,在野外有許多花、蚊蟲,可能會花粉過敏,蚊蟲叮咬。最後,還得燃燒香、冥幣、鞭炮,這就會有空氣、噪音污染對腹中胎兒也是不利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baby/lane8g.html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咕嘰媽叮嚀:

掃墓節要到了,上山掃墓之餘,要多多注意恙蟲病的感染。

請注意恙蟲病雖然不會人傳人,但非常容易發生群聚感染的。得到恙蟲病的時候最好把家裡的衣物全數清理乾淨,貼身衣物與寢具最好清理換新。

 

疾病管制署表示,今(2017)年累計66例恙蟲病確定病例,為近5年(20132017年)同期最高,個案感染地區以花蓮縣及台東縣為多,於屏東縣感染病例亦較近2年同期增加,且與花蓮縣均出現群聚疫情。疾管署提醒,今年恙蟲病流行季節似有提早趨勢,呼籲民眾至山區活動或掃墓,應穿著長袖衣褲及塗抹驅蟲劑,避免恙蟲叮咬;若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暴露史,以利早期診斷及治療。

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今年截至319日止,共計66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蓮縣(27例)為多,其次為臺東縣(10例),另屏東縣(6例)感染病例亦較近2年同期增加。近期新增2起群聚案件,均為旅行團,曾於1月中下旬分別至屏東縣及花蓮縣山區活動,2起群聚案件確診6例及5例病例。

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5月開始呈現上升,67月達高峰,910月出現第二波流行,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者為多;而今年2月恙蟲病通報數即高於近5年同期,似有提早流行趨勢。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恙蟎幼蟲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身上,因此出入草叢而未做好保護措施,可能遭恙蟎叮咬感染的機會較高。恙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912天,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蟎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無痛性焦痂,如未經妥適治療,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六十,經治療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五。

連續假期將至,民眾前往郊外活動或掃墓時,請穿著長袖衣褲和塗抹驅蟲劑,避免蟲子叮咬,若出現上述恙蟲病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特別是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治之參考。恙蟲病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咕嘰媽家的小姪子得了一個不常聽見的黴漿菌

把平時活動亂跳的小姪子折磨到無力躺在床上

咕嘰媽在這提醒各位媽媽小朋友如果久病未癒

就要懷疑到黴漿菌了喔

 

黴漿菌肺炎以唾液飛沫和鼻腔分泌物經由親密接觸傳染,感染後沒有免疫保護能力,之後還可能發生重覆感染。

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並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可以引起咽炎、支氣管炎及肺炎。最好發的年齡是5-15歲,但5歲以下的幼兒仍然可以見到發生感染的情形。在台灣地區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約每四到八年會發生大流行。此病的潛伏期約10-14天;傳染方式是以唾液飛沫及鼻腔分泌物經由親密接觸所形成的,因此學校、托兒所及家庭中是最容易被傳染的地點。黴漿菌肺炎感染後並沒有免疫保護能力,之後還可以發生重覆感染。

黴漿菌肺炎的臨床症狀

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病童剛開始會感覺到全身疲倦無力、頭痛、咽喉痛及輕微發燒,接著2-4天會出現乾咳,年齡越小的病童症狀越輕微,反而是年齡較大的學齡兒童或是青少年,症狀反而較明顯且嚴重;接著病童可能會有陣發性的咳嗽甚至有痰。除此之外,還可以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如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扁桃腺炎,甚至可以引起身體重要器官如中樞神經、心臟、肝臟、腸胃道、血液、肌肉及關節病變。另外有一些病人也會出現全身性皮疹,或多形性紅;斑有些氣喘的病童,可以因為黴漿菌感染而使氣喘發作症狀變的更嚴重。

什麼情況下需至醫院求診?

1.當病童有下列情形,需至急診室求診:

 連續高燒、神智不清、呼吸困難、肌體麻痺。

2.當病童有下列情形,則需至門診求診:

 咳嗽合併發燒胸痛、不明原因關節或肌肉疼痛、不明原因皮疹時。

治療

  黴漿菌肺炎,目前仍然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可使用紅黴素治療10-14天,治療後可以減輕病童的症狀及減緩病情,但卻無法改變傳染的能力,因此病童在治療中或治療後仍具有傳染力。另外病童在疾病過程中,會有疲倦、頭痛現象,因此要多休息,並補充適度的營養;如有較高的發燒時,也可以使用退燒藥及多補充水分。但病人最好避免使用冰枕或冰毯控制體溫,因為有時身體在對抗黴漿菌時的抗體在低溫下會引起紅血球凝集及溶血,使病童發生嚴重貧血。整個發病過程,尤其是咳嗽,可以持續數週之久。

黴漿菌肺炎的傳染情形

  黴漿菌肺炎的傳染力極強,主要是由唾液飛沫進行傳染,只要與病人有親密接觸,就有60%-90%的感染機率;尤其是在家庭中、學校裡、或是幼稚園、托兒所內,若是有黴漿菌肺炎的病人,就有極大的機會傳染給其他人。傳染其可以由出現症狀前的3-8天質到治療後的14個星期,因為傳染其非常的長,因此要預防被傳染是非常困難的事。

什麼情況下可以恢復正常的團體生活?

只要急性期過後,沒有發燒、症狀減輕、病童體力恢復後,就可以回到團體生活。

家長應注意的其他事項:

1.因為黴漿菌傳染力極強,在團體或家庭中,如有病例發生,就應避免與病人有較親密的接觸,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2.目前並無有效的疫苗接種可以預防黴漿菌的感染。

3.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並無法避免被感染的機會;如果團體中或家庭中有人被證實感染黴漿菌肺炎,其他成員一旦發生典型黴漿菌肺炎的症狀,則應主動告知醫生曾接觸過黴漿菌肺炎的病人,這樣醫生便會考慮給與抗生素。

 

資料轉自:三軍總醫院小兒科

文章標籤

咕嘰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